两小时紧急停售!中国寿险利率下调引发市场震动,高净值家庭如何应对?
- media62234
- Aug 10
- 4 min read

8月初的一天上午,一位寿险经纪人接到中国的保险公司通知:一款保底利率2.0%的热门寿险在两小时后停止录单。
短短两小时的停售窗口,让代理人根本来不及逐一通知客户,中午12点这款产品就突然宣告下架。
这起“猝死式”停售事件震惊中国市场,也让人们将目光投向即将到来的寿险预定利率下调风波。

中国寿险利率迎来“降息”潮,老产品集中下架
事实上,中国寿险业正站在新一轮利率调整的关口。
2024年,中国监管曾对分红险的分红水平实施限制:大型险企分红上限为3.0%,中小型险企上限为3.2%。
受此影响,在产品预定利率2.5%、原演示利率4.5%的框架下,中国行业分红实现率普遍出现下降。
简单测算显示,若分红水平限制在3.0%,则客户可获得的分红不超过0.5%;而按原预期(4.5%-2.5%)x70%=1.4%计算,红利实现率仅为35.7%。

这一调整意味着2.5%的预定利率时代正式落幕。
不少保险公司迅速行动,密集下架旧产品,推出符合新利率上限的新产品。
一时间市场上出现老产品集中停售潮,多类人身险产品(包括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重疾险等)被标注“最晚8月31日下架”,甚至随时可能提前停售。
部分热销险种的停售通知窗口被压缩到仅数小时,令销售渠道措手不及。
分红险成新宠,“保底+浮动”优势与现实
在此次利率调整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分红型终身寿险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各大公司力推的明星产品。在利率下行环境下,分红险凭借“保底收益+浮动红利”的独特机制,展现出超过传统寿险的吸引力。
其奥秘在于“保底+浮动”的设计平衡了安全性与收益弹性:一方面,保底利率提供了最低收益保障,相当于给投资设了一道安全垫;另一方面,浮动的红利部分则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有机会为客户带来高于固定利率的额外回报。
但是,在中国购买分红险并非稳赚不赔的“印钞机”,其收益实现率受制于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绩效和监管政策。
按照监管规定,险企每年须拿出不低于当年可分配盈余的70%用于派发红利。然而近年来,资本市场回报下滑,加之监管对演示利率设限,保险公司的实际分红水平明显受压制。
高净值家庭的应对之道:读懂合同,稳健多元配置
对于保险消费者而言,当前中国国内寿险利率的调整带来了几点启示。首先,要清楚理解自己保单的条款细节。如果您持有分红险或万能险,一定关注每年保险公司公布的结算利率或红利公告,认清哪些收益是保证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经历本轮调整后,过去在中国保险行业营销中描绘的高演示收益可能无法实现,切勿将销售演示当作未来收益的承诺。
其次,这场寿险“降息”潮也提醒投资者:单一市场的收益机会总有天花板,长期财富规划应当放眼全球,进行多元化布局。
作为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云财富认为:本次国内寿险预定利率下调的背后,实则反映出保险公司投资回报承压、稳健收益资产稀缺的现状。对于高净值家庭来说,将资产过度集中于单一国家或单一类型的金融产品,都会面临因政策或市场环境变化而收益下降的风险。

相反,跨市场、跨资产类别的组合配置有助于平滑各类风险:当一国的利率进入下行通道时,海外市场可能正提供相对更优的利率回报;当固定收益类产品吸引力降低时,股权、地产、大宗商品等高质量资产或许能贡献更高的长期回报。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筛选优质投资标的,构建“收益来源多元、风险分散均衡”的资产组合,才能提升组合整体的抗波动性,保证财富的稳健增值。
最后,面对眼花缭乱的新产品上市与老产品停售,高净值人士更应理性看待市场,回归自身需求。本次利率下调后,新产品的保证收益下降已成定局,但保险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功能依然存在。
如果保障需求明确、财务状况允许,不必因利率变化而完全放弃保险配置;相反,也不应被“最后机会”的噱头裹挟而匆忙购买并不适合自己的产品。稳健的策略是根据家庭整体财务规划来决定保险配置比例,将其视为组合的一部分,与其他投资工具各司其职、协同增效。

云财富认为,在低利率时代,更需要专业的财富管理视角来优化资产配置。作为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精品财富管理机构,云财富(SY Wealth)多年来专注于北美市场投资、海外优质资产配置和保险财富规划,整合税务与保险策略为高净值客户量身定制稳健增值的资产配置方案。
在全球“利率分化”的背景下,云财富致力于帮助客户发掘海内外市场机遇,构建抗风险、跨周期的投资组合,让您的财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持续保值增值。
参考来源: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保通社、每日经济新闻、东海证券研报等业内资料。
Commentaires